提到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,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?
相信在不少人的心里,“私立”往往是“貴族”、“昂貴”、“牛娃”的代名詞,而政府扶持的“公立”學校,大多采取的是就近入學的政策,生源和教育質量也有好有壞。
交換學??床町?/span>
力邁中美(國際)學校的老師推薦家長看一下英國BBC上映的一部紀錄片《交換學校:階級分化》,這部紀錄片探究了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異,雖然英國與我們國情不同,但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。
在這部紀錄片里,兩組分別就讀于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,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。與其說“學校交換”,還不如說是富人家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短暫地交換了人生。
私立學校真的能提供一流的教育嗎?公立教育是否真的意味著平庸?私立學校有什么優(yōu)勢?
種種疑問,力邁在這部紀錄片里找到了一些端倪——
1 私立學校并不比公立學校輕松
一直以來,大家對私立學校的描述都是自由討論的課堂、作業(yè)少、寬松的課程表……然而事實上私立學校除了課堂紀律十分嚴格外,還有很多看起來并不“自由”的規(guī)定。
“宿舍十點鐘熄燈,七點鐘起床?!?/span>
“熄燈后和課堂上不允許使用手機?!?/span>
“女生不允許化濃妝、穿短褲或散開頭發(fā)?!?/span>
2 公立學校的孩子缺乏一點自信
公立學校校長馬克說:“這些孩子很好,既聰明又誠實,不論是智商還是品格,都不比私立學校的學生差,他們真正的問題在于缺乏自信,他們回答出問題時,自己都很吃驚。”
對中學階段十多歲的孩子來說,強大的自信確實離不開龐大資源的支持,而這種資源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提供得起。但純粹就“幫孩子建立自信”來說,卻是大多數家庭都可以做到的。
因為建立自信最好的時機是幼兒階段,這時候孩子需要的資源不多,做成一件小事或是得到父母的某個真誠肯定,都能帶給他們莫大的信心,信心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,就是一個人自信的底色。
這個角度,還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。
3 兩者關鍵區(qū)別在于課堂外
公立學校下午三點放學,放學后大多數學生都會直接回家,有比較多的時間看電視、玩電子游戲。而私立學校每天下午都有超出平常課程范圍的活動,42個興趣小組供學生自主選擇。
在私立學校體驗的三個學生,很快就愛上了這里,因為每天放學后都可以去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,比起無所事事、玩游戲,這種充實的感覺似乎更美妙。
力邁也認為,課業(yè)成績本來就只能代表孩子很小一部分,課堂之外的能力培養(yǎng)才是更重要的,不論是團體協作能力、領導力、體能還是見識眼界,都將對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!
咨詢報名